近日,在某些社交平台上,行李箱“盲盒”开箱视频走红,这些视频大都标注有“女学生”“机场”等关键词。据介绍,这些“盲盒”有的是长期滞留在机场、火车站等地无人领取的,有的是租客抵押给房主的,还有说是从学校流转出来的学生不要的行李箱。有人花1000元开出了疑似上万元的奢侈品牌项链,吸引了众多网友围观。
也有不少消费者产生疑问,这些无人认领的行李箱到底从何而来?销售和购买这种行李箱“盲盒”是合法的吗?
对此,有机场工作人员表示,机场不会随便处理旅客行李箱,更不会直接进行买卖;航空公司工作人员也明确表示,国内航空公司不会直接拍卖、转卖无人认领的旅客行李。据此可以推测,这些行李箱“盲盒”并非从正规渠道流入市场,甚至不排除这些行李箱实际上是商家自制,以“机场”“无人认领”为噱头进行售卖盈利的可能性。
如果是从非正规渠道流入市场的“盲盒”,那么买卖无人认领的行李箱“盲盒”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有律师表示,从物权角度来看,在航空公司办理托运的行李显然是有所有权人的,在未经所有权人同意或授权的情况下出售其行李箱,损害了所有权人的合法权益。另外《民法典》第三百一十八条规定,遗失物自发布招领公告之日起一年内无人认领的,归国家所有。
因此,不管是于法律层面还是逻辑层面,大量无人认领的行李箱基本是不会随意流入市场的,买卖无人认领行李箱“盲盒”的行为,是违法的。
另外,消费者有知情权,可以根据商家描述判断商品的大致价值。如果这些“无人认领行李箱”是商家自制,只是为了跟风玩噱头,炒作博眼球,通过卖“盲盒”销售一些二手垃圾,或是故意制造“惊喜”蹭流量,消费者购买后落差很大的话,商家即涉嫌欺骗。而且,疫情形势下,这些二手“垃圾”不确定性高,对于消费者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无论行李箱“盲盒”是真是假,这种渲染猎奇心理,以窥探他人隐私、拿违法侵权当成是消遣娱乐的风气,都不值得提倡。对于商家和消费者来说,这种行李箱“盲盒”存在的风险远高于收益,甚至涉嫌违法。相关平台、监管部门应及时关注、叫停,避免更多商家和消费者卷入不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