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专访 | 钱立庭教授-阿伐曲泊帕用于治疗实体瘤患者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CIT)研究专访

2022-10-20
来源:复星医药


一项由安徽省肿瘤医院院长钱立庭教授领导其研究团队开展的“阿伐曲泊帕用于治疗实体瘤患者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CIT):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单臂临床试验(NCT04609891)”成果在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期刊全文发表。复星健康此次特邀安徽省肿瘤医院院长钱立庭教授就此项研究结果进行深度解读,并对CIT领域的未来治疗进行展望。


点击立刻观看专访


Q1:由您牵头的“阿伐曲泊帕用于治疗实体瘤患者CIT的临床研究”荣登国际期刊,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此项研究的设计与亮点?
钱立庭教授

此项研究是阿伐曲泊帕亚太地区首项用于CIT的前瞻性研究。共在全国8家中心入组74例CIT患者。所纳入的患者年龄区间为18-75岁,均为经病理/细胞学检查并需要化疗的恶性肿瘤(妇科肿瘤、胃肠道肿瘤、肺癌、胃癌或头颈部肿瘤)患者;且患者的CIT等级均≥2级(10*109/L<PLT<75*109/L)。入组患者每天服用60mg阿伐曲泊帕片剂,持续5-10天。研究主要终点为治疗开始后观察周期内患者血小板计数≥100*109/L或增加≥50*109/L或增加≥100%的比例1


我们知道,CIT是化疗药物引发的造血干细胞抑制,产生血小板的巨核细胞减少从而导致患者血小板计数降低,是肿瘤患者接受化疗后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及时对患者CIT进行控制可以帮助患者规避可能的化疗减量或终止,避免影响患者所使用药物的临床疗效,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费用支出并延长患者的生存。此项研究为TPO-RA药物治疗CIT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支持,同时也为CIT患者提供了快速强效、安全便捷的升板选择。



Q2:在研究中,阿伐曲泊帕展现出了治疗CIT的优异疗效,请您为我们详细介绍一下此项研究令人鼓舞的结果。
钱立庭教授

在此项研究中,62.2% 的患者是男性,所有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9.8±11岁。任意标准下,患者在接受阿伐曲泊帕治疗4周时的累计有效率为70.3%;这体现出了阿伐曲泊帕在治疗CIT时具有快速起效的特点。入组患者中,共42例患者 (56.8%) 的血小板计数升至≥100×109/L;44例患者 (59.5%) 血小板计数较基线增加≥50×109/L,27例患者 (36.5%) 的血小板计数较基线增加≥100%,这体现出了阿伐曲泊帕疗效强劲,非常有力地帮助患者减轻甚至摆脱CIT所带来的困扰。

同时我们可以从研究结果中看到,在入组患者中,3级和4级血小板减少的持续时间为4.2±5.3天(3级PLT处于25~50*109/L,4级PLT<25*109/L);血小板计数恢复至≥75×109/L的时间9.4±6.6天;血小板计数恢复至≥100×109/L的时间为10.2±6.4天;这再一次有力地证明了阿伐曲泊帕可以快速帮助患者提升血小板计数。

阿伐曲泊帕不仅疗效优异,安全性也非常良好。患者所遇到的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恶心(8.1%)、疲劳(5.4%)和腹痛(1.4%),研究中未发现发热、头痛或外周水肿病例。



Q3:作为研究的Leading PI,您认为研究中所使用到的阿伐曲泊帕有什么特点?           
钱立庭教授

研究中所使用的阿伐曲泊帕是新一代的TPO-RA药物,它可以与人TPO受体的跨膜结构域相互作用,启动信号级联反应,刺激巨核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从而促进血小板的生成和释放。

阿伐曲泊帕相较于其他TPO-RA药物有几个优势。


首先,它不含潜在肝毒性基团,可以规避潜在的肝毒性风险2,研究中也确实证实了其极高的安全性;


其次,患者服用阿伐曲泊帕相较于其他TPO-RA药物也更便捷,直接与食物同服即可,阿伐曲泊帕暴露量的变异度更低2


目前临床上所应用的其他口服TPO-RA药物都需要空腹服用且在服用后2小时内都有一定的饮食限制。此外,在研究中,阿伐曲泊帕还展现出了快速起效的特点。



Q4:CIT的防治是肿瘤全病程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其是患者顺利完成包括化疗等肿瘤治疗的必要条件,请谈一谈您对于中国CIT防治的未来展望。       
钱立庭教授

目前我国已经发布了多个CIT相关的诊疗指南与共识,临床医生应该根据指南和共识进行规范化的诊断、预防与治疗。规范使用血小板输注、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和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等药物,使CIT患者可以在肿瘤治疗、生活质量、生存时间、医疗支出等多个方面得到最大的获益。

目前阿伐曲泊帕等TPO-RA类药物已经在CIT的治疗中显示了良好的疗效,展现出了巨大的临床应用潜力,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目前CIT的临床治疗需求。希望能进一步推进阿伐曲泊帕等TPO-RA药物在CIT治疗领域的临床研究,用更强有力的循证“说话”,造福更多的肿瘤患者。我期待与更多的研究者一起,通过我们的努力解决患者更多的临床难题。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