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OTC行业事件
企业管理与战略
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和调整战略,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这一年里,OTC行业的企业在战略制定、组织结构调整、人才培养、并购重组等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这些实践不仅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我们共同启程,探寻2023年度OTC行业企业管理与战略的精彩篇章。
2023年以来,跨国医药企业为了寻找新的发展动力,一直在频繁斥巨资发起并购。2023年7月13日,生物技术公司AppliedDNASciences,Inc.宣布收购生物技术公司SpindleBiotechInc.。AppliedDNASciencesInc是一家生物技术公司,开发和商业化生产和检测脱氧核糖核酸(“DNA”)的技术。公司主要经营三大业务板块:用于核酸治疗的合成DNA的制造,用于分子诊断的DNA检测。
2023年6月28日,家庭保健和临终关怀护理公司Amedisys同意了联合健康集团(UnitedHealthGroup)33亿美元的加价现金收购要约,并取消了与OptionCarehealth的全股票交易。联合健康将以每股101美元的价格收购该公司,比之前的报价高出1美元,也高于2023年5月份与OptionCare达成的每股97.38美元的全股票交易。
2023年6月12日消息,诺华计划以高达3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位于华盛顿州西雅图的生物制药公司ChinookTherapeutics(KDNY.US)。该交易包括32亿美元的预付款或每股40美元的现金,以及价值高达3亿美元或每股4美元的或有价值权利。这是在达到某些监管里程碑时以现金支付的。此次收购完全符合诺华专注于创新药物的战略,并将显著扩大其肾脏产品组合,补充现有产品线。收购案预计在2023年下半年完成。
2023年4月13日,日本汉方药企「株式会社津村」宣布通过集团旗下平安津村有限公司把中国一家中药企业陕西紫光辰济药业全资收购,收购额为49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5亿元。平安津村是中国平安人寿与日本株式会社津村合资成立的企业,日本津村持股56%。
……
除了跨国药企收购频繁外,在2023年,国内也已发生多起并购事件。如7月4日,达嘉维康公告称,公司控股子公司宁夏德立信拟2.51亿元收购银川美合泰医药连锁有限公司100%股权。本次交易完成后,银川美合泰将在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宁夏德立信的支持下,以并购、直营及加盟等方式开发新的区域市场,在宁夏区内其他市县及周边地区拓展门店,为进入西北头部连锁奠定基础。
2023年7月3日,佛慈制药发布关于要约收购事项的进展公告,甘肃国投拟收购佛慈集团100%股权,成为其控股股东。目前,甘肃国投及有关各方正在积极推进各项工作,甘肃国投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在满足要约收购条件时及时公告要约收购报告书。
不完全统计显示,2023年以来,国内已有超10家上市药企发布并购重组相关公告,从单笔收购额来看,不少药企收购金额超1亿元。而从收购的目的来看,多是为了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2021年11月,强生公司宣布分拆旗下的消费者健康业务;2022年9月,新公司的名字“Kenvue”正式公布;2023年5月,Kenvue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上市;2023年9月,Kenvue的中文名“科赴”正式公布。科赴以崭新的面貌开启在中国市场的新征程,是一次由内而外的年轻化进程,亦是对消费者健康领域的重新审视与定义。基于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刻洞察和多样化的健康解决方案,科赴以极具辨识度和标志性的新徽标“K”,正在迅速走入大众视野。在中国,科赴的业务涉及OTC、医疗器械、保健品、化妆品等多个领域,在北京、上海共有4家工厂,实现90%以上产品的本土化生产。
回溯过往,科赴与中国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公司旗下的吗丁啉、达克宁、邦廸、美林、泰诺、强生婴儿等如今家喻户晓的品牌相继进入中国。在华发展30多年来,科赴见证了大众健康素养和对高品质健康产品的需求日益提升,其产品凭借深厚的科学底蕴和卓越的品质,守护了万千中国家庭的健康生活。立足现在,科赴中国以更高的热忱和更加坚定的决心,投入“健康中国”的建设工作中,提出更多科学、创新、多方位的健康解决方案,以更加专注的姿态、秉承对中国患者和消费者的不变承诺,继续为中国大众的美好生活增光添彩。展望未来。科赴中国将继续探索新思路、新模式,擘画发展新蓝图,开启非凡新旅程,将继续诠释“守护每日健康、成就非凡力量”宗旨;将通过强化“每日健康”,促使每个人真正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将继续携手社会多方,在严谨的科学和持续创新的基础上,助力赋能健康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将继续积极响应健康中国的的战略指导,大力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长期深耕中国、服务中国、推动消费者健康行业发展升级,造福中国患者和消费者的生活。
1993年12月15日,深圳,钟声响起,云南首家上市公司——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登陆资本市场。
从资本市场融资仅16亿元,30年间,云南白药通过现金分红回报投资者超过207亿元,累计缴纳各项税款超过264亿元。上市30年,公司股票市值从2.7亿元到稳定在900亿元左右,走出了一条漂亮的上扬曲线。作为中成药与大健康产业头部上市公司,云南白药用责任与担当,在资本市场写下高质量发展品牌故事。
领跑中成药与大健康产业
云南白药源自1902年玉溪江川赵官村的彝族医士曲焕章先生创制的“百宝丹”,至今已有120余年的历史。1993年12月15日,股改后的云南白药成为云南第一家上市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当时发行价为每股3.38元,总股本8000万股,起步股票市值2.7亿元。作为中成药与大健康产业头部上市公司,目前,云南白药拥有云南白药系列药与普药生产、云南白药牙膏等大健康产品生产、医药商业流通配送、中药资源产品开发等四大战略业务板块。上市之初,云南白药集团营业收入仅0.58亿元,净利润仅0.13亿元;到2022年,营业收入达到364.88亿元,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30亿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32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为32亿元,纳税22.6亿元。2023年前三季度,云南白药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97亿元,实现净利润41.23亿元,排名A股73家中成药上市公司第一。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集团合并最新总资产533亿元,净资产399亿元,资产负债率仅25%。多年来,云南白药集团狠抓治理规范和管理效率,公司ESG工作在2021—2023年连续3年被国际上最权威的MSCI指数评为A级上市公司,这是深交所300多家医药上市公司中的最好评级,也是云南上市公司中的最高评级。
激发改革发展内生新动力
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云南白药上市后,不断进行着内部体制机制改革和外部股权调整改革。先后经历了内部流程再造、营销体系改革、推行末位淘汰、建立首席科学家制,以及整合大理药业、文山药业和丽江药业等实现集团化五统一的时期,再到混合所有制改革后的一段探索时期,经营战略也从“稳中央、突两翼”升级到“新白药、大健康”,以及再后来的“1+4+1”战略。如今,云南白药正根据最新的市场变化和经营管理需要研究形成新的发展战略。
经过多轮改革的云南白药,始终呈现着较好的发展势头。
从最新股权结构看,云南省国资委通过云南省国有股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持有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5.04%的股份,是云南白药集团的并列第一大股东。
作为中成药企业,云南白药集团高度重视研发工作,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朱兆云担任中药战略科学家,聘请北京大学教授张宁担任首席科学家,引入大批研发人才,建立了与北大医学部深度合作的北京大学—云南白药国际医学研究中心,面向全球吸引卓越人才,做精做优做深存量业务,努力做强做大做好创新业务。
“当前云南白药集团经营规模持续增长,盈利水平不断提升,现金流量状况良好,财务结构合理、安全。”有分析认为,云南白药所处的生物医药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云南白药是云南的民族品牌和第一家上市公司,是云南发展中药和中药材产业的“链长”和龙头企业,云南白药集团要用好云南特有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国内大循环的市场优势,不断提升营收规模,增强核心竞争力。
站在新的起点上,云南白药集团将重新梳理发展战略,狠抓各项经营管理,努力找寻新的增长动能和发力点,聚焦主业谋发展,心无旁骛抓业绩,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和加强重点研发项目攻关,积极围绕省委提出的“3815”战略发展目标,确保云南白药集团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云南篇章中,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取得进步,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