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处暑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有“暑气至此而止”的意思。此时,气温逐渐下降,暑气不再肆虐,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秋燥逐渐明显,人们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焦等燥证。因此,处暑养生,要注意防秋燥,饮食起居均要调剂周到。
处暑一到,需注意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尽量做到早睡早起,争取每天多睡一个小时。其中,“早睡”可调养人体阳气,“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大家最好在晚上10点前入睡,预防“秋乏”,有条件者,还要适当午睡。
此节气内,大家不宜再过度贪凉。白天只要室温不高,就不宜开空调,晚上睡觉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防止秋风流通使腹部受凉而伤及脾胃。
白天应勤开窗通风,除了让空气流通外,还可以让秋天的肃杀之气将残留于室内的暑湿之气带走。
处暑节气,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形。但初秋之“凉”并不是“寒”,此时衣服不要添得过快,着装以凉而不寒为宜。
对于平素体健之人,在“皮肉之冷”尚且可以忍耐的前提下适度“秋冻”,可提高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与抗寒能力。
对于年老体弱及患一些慢性病的人群,不适合“秋冻”养生法,要注意随天气变化增减衣服,并定期监测血压。
秋季燥气当令,燥伤肺,会使肺部功能受到影响,从而出现干咳少痰、咽喉干痛及鼻腔干燥、皮肤粗糙、身体发痒、大便秘结等症状,这属于“肺燥”的范围,尤其是老年人感觉更甚。
为免燥邪伤人,秋季饮食当“以润为贵”。平时可选取百合、银耳、川贝、蜂蜜等具有润肺养肺、清热生津功效的食材,熬制为粥或汤水食用,或多吃些萝卜、莲藕、荸荠、梨等有润肺清燥功效的食物。
饮食上还要注意“增酸减辛”以助肝气,可以多吃苹果、葡萄、柠檬、山楂等酸味食品;煎炸、辛辣等食物要少吃或不吃;西瓜之类的大寒瓜果,要小心食用。
科学饮水是缓解秋燥最简单的方法。处暑时节,应定时、主动多喝白开水、淡茶水等,小口频饮,以养阴润燥,弥补身体损失的津液。
处暑时节,天气转凉,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早晚天气凉爽,运动时间选择在一早一晚比较适宜。
此时,运动量及运动强度可较夏天适当加大,宜慢跑、太极拳、五禽戏、坝坝舞或做呼吸吐纳、扩胸运动等,以似有汗出但不疲倦为度,有助于机体内气血通畅。
轮值会长:闫凯境、胡季强、阮鸿献、邱华伟、吴以芳(按轮值顺序排名)
联系电话:010-82050562,传真:010-82059450
电子邮件:csmi@selfmed.cn 网址:http://www.cnma.org.cn
协会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彩和坊路8号天创科技大厦2层214室(10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