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区域医疗中心125个建设项目落地实施-让更多人共享优质医疗资源(大数据观察)

2024-10-24
来源:

核心阅读

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方案》。5年来,我国已有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落地实施,1400余项诊疗技术在受援省份得到应用,跨省、跨区域就医明显减少,为实现“看大病在本省解决”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早上7时11分,G485次列车经停北京西站,常晓峰又如往常般登车。42分钟后,列车到达保定东站,新一周的工作即将开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是第三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之一,作为医院肿瘤外科副主任,常晓峰已习惯了每周坐高铁往返于京冀之间。

随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越来越多的大城市专家开启了“双城”模式。他们到来后,人们的就医体验有哪些新变化?

推动就近就医,减轻患者负担

近日,身患马凡综合症的河南虞城县王女士,被诊断为主动脉弓动脉瘤,生命危在旦夕,必须立即手术。危急时刻,她将希望寄托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专家团队与罕见凶险的疾病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渐趋平稳,目前已经康复出院。

“全国人民上协和”“千里迢迢去看病”曾是很多群众看病就医的真实写照。长期以来,在医疗资源薄弱的地区,患者外出就医现象较为突出,增加了经济负担。在家门口就能治好病,成为很多群众的期盼。

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是我国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减少患者跨区域就医、减轻患者负担的民生举措。

从2019年至今,我国已累计发布5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名单。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医疗资源富集地区,遴选了89家高水平医院作为输出医院,到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开展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群众身边延伸。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围绕重点疾病和薄弱地区,有针对性地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加快形成区域医疗服务“高地”,最大限度减少异地就医,让更多患者就近得到“国家队”水平的医疗服务。其主要目标是,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地区的重点病种治疗水平与全国先进水平的差距显著缩小,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取得明显成效。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已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储备库,如期完成全国规划布局,全面覆盖医疗资源薄弱、跨省就医流出集中区域,中西部地区项目占比超过75%。在各部门、地方和医院共同努力下,肿瘤、心血管、神经、呼吸、妇产、儿科、中医、创伤、精神等领域疑难复杂疾病诊疗同质化水平稳步提升,在减轻患者就医负担、减少跨省看大病往来奔波方面取得扎实成效。

优质资源下沉,看病更加便捷

“做梦也想不到,家门口就有国家级专家团队,今后看病不用千里奔波了!”不久前,33岁的黄女士因身体不适,来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宁夏妇女儿童医院就诊。医生诊断发现,她除了患有子宫内膜癌、直肠癌,还合并肝功能异常、肺部感染等,病情非常复杂。为此,专家多次联合会诊,共商手术方案,并邀请北京顶尖专家团队赴宁,共同为黄女士实施手术。通过腹腔镜技术,黄女士顺利接受肿瘤切除术,不仅提高了远期生活质量,也节省了治疗费用。

2022年8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会同地方政府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为依托,推进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宁夏妇女儿童医院建设。两年来,该院门诊患者、住院患者数量以及高难度手术占比均大幅增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为宁夏及周边地区患者带来极大便利。

“你们把北京的专家请到郑州了,真中!”两年前,河南郑州的赵女士经历了一场车祸,髋关节一直疼痛,怀疑股骨头坏死。她想去北京积水潭医院看病,但未能成行。近日,听说郑州市中心医院也有北京积水潭医院的专家出诊,她立即预约了专家号。经过专家诊断,病情并无大碍,她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202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北京积水潭医院、郑州市中心医院签署协议,后两者依托已规划建设的郑州市中心医院高新院区项目,在创伤骨科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教学、科研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家门口就有名医了”“疑难病不用跑远路”……这是老百姓的真实感受。随着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越来越多的疑难重症患者在省内就能得到及时有效救治,群众看病就医更加便捷。

变“输血”为“造血”,为当地培养人才

来自山东的儿童小齐罹患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3年多,曾辗转奔波于多家医院治疗。医生建议,只有尽早接受干细胞移植才可能争取一线生机。不久前,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小齐顺利入仓接受移植。

2021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干细胞移植科整体落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共设置16间百级移植仓,4间千级移植仓,成为我国北方最大、保定首家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干细胞移植科主任秦茂权与团队长期驻扎保定,和当地医护人员共同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工作。截至目前,已成功为300多名患儿实施干细胞移植,移植成功率超95%,居于国际领先水平。

截至今年7月底,先后有400多位北京专家来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开展8000余台手术,会诊疑难病例1万余例,把先进的医疗技术、管理理念、人才品牌等优势资源深度下沉到这里,变“输血”为“造血”,为当地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医护队伍。

开展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重点是培养医疗人才队伍,提高区域内整体医疗水平。例如,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与省内127家医院建立骨科联盟,接收基层医务人员进修学习;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河北医院牵头成立神经疾病专科联盟,把更多经验分享给基层医生;北京中医医院内蒙古医院成立国家岐黄学者、首都国医名师、首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充分发挥名老中医的传帮带作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的“种子”作用日益凸显,优质医疗资源不断均衡布局、落地生根。

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在价格、用药、人才等方面推行更为灵活的政策,为建立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探路子、摸经验。下一步,将明确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医院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绩效考核评价机制,确保优质医疗资源能够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声明】尊重版权,转发请注明作者、来源,并写明转载于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公众号:CNMA_ORG
【关于投稿】如果您是我们的会员单位,也希望将贵公司的文章发表到我们的公众号上,欢迎投稿至邮箱:cnma66@126.com




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代表中国非处方药行业,是医药工商企业交流合作的平台,行业、企业与政府和消费者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会员单位包括非处方药(OTC)及健康领域的研发、生产、经营、咨询等200多家企业;是在民政部登记的非营利性全国性社团,国家一级协会及民政部评定的三A级协会;致力于推动中国非处方药及大健康行业的发展,普及自我保健理念和知识,促进我国OTC及健康产品的科研、开发和品牌建设,提高行业经营管理水平。前身为中国大众药物协会,成立于1988年5月,英文名为China Nonprescription Medicines Association(缩写CNMA)。
协会现有自我药疗教育、科普、健康产品、政策法规、市场营销、信息传播、药店、药品流通、国际合作、自主健康与智慧医药等分支机构。开展:自我药疗知识的科普、教育、培训和出版;促进大健康产业有序发展;参与药品分类管理、医疗体制改革等政策法规的制定;提升OTC营销水平和品牌传播;促进非处方药品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药店之间的合作共赢;国际交流和合作;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等为消费者自主健康赋能。
1989年协会加入世界自我药疗产业协会(World Self-Medication Industry,WSMI),WSMI于2019年更名为全球自我保健联盟(Global Self-Care Federation,GSCF),目前协会担任其执委会成员和理事单位。GSCF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官方合作机构,在WHO制定有关全球医药卫生标准和规则时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协会也是亚太自我疗药产业协会的成员。

轮值会长:闫凯境、胡季强、阮鸿献、邱华伟、吴以芳(按轮值顺序排名)

联系电话:010-82050562,传真:010-82059450

电子邮件:csmi@selfmed.cn   网址:http://www.cnma.org.cn

协会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彩和坊路8号天创科技大厦2层214室(10008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