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上的中医药声音

2025-03-11
来源:

图片

导读  



中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始终是两会期间的热点议题。中医药界的代表和委员们纷纷从行业痛点破题,积极为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图片

全国人大代表焦祺森:建议加强全国中药材统筹布局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副会长单位启迪药业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焦祺森表示:“由于市场价格波动和盲目跟风种植,一些品种面临产大于销的风险,如白芷等。如何避免药材价格上涨时,种植盲目跟风,药材价格下跌时,造成药贱伤农的状况,值得深思。只有加强全国中药材的统筹布局,综合分析市场大数据,精准预测供需趋势,合理引导种植生产,稳定市场供应和价格,减少从业者经营风险,确保产业平稳健康运行。”


康美·中国中药材价格指数显示,过去一年里有超三成品种涨价。如白术在2024年6月价格达到约180元/公斤,是2023年同期3倍;2024年第一季度扁鹊集团中药产业大数据中心监控的2638个品种中,上涨品种数407个,其中18种中药材涨幅超过100%,涨幅最高达到271%。


由于中药材市场受气候、疫情、政策等因素影响,供需波动频繁。此前,金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类药材需求暴增,多地出现供不应求、价格飞涨,导致种植户盲目跟风扩种。而在需求回落后,又引发库存积压、价格暴跌,种植户受损严重。    


焦祺森对此,焦祺森提出,建议制定全国性战略规划,由国家相关部门牵头,结合各地自然条件、种植传统和产业基础,制定《全国中药材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各地区中药材种植、加工、研发等重点发展领域和方向,引导资源合理配置。他建议国家建立全国中药大品种的中药材需求数据库、全国大宗常用中药材品种种植产量数据库。同时,他建议各地监管机构加强对中药材质量的日常监督检查和抽检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劣中药材的违法行为。此外,他还建议可建立中药材质量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公布质量检验结果和市场监管情况,引导消费者正确选择中药材产品。


全国人大代表张伯礼:建议把更多大品种中成药纳入医保


在2025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建议,鼓励中成药中的普药转为OTC药并退出医保目录,同时把更多大品种中成药纳入医保目录。


张伯礼认为,目前医保中成药目录还存在不足:部分非处方中成药已被纳入医保,与此同时,一些疗效显著的中成药尚未被纳入医保目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们在医疗机构的使用和推广。


此外,张伯礼认为,医保目录的调整和药品集中采购政策给中药产业的创新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影响了部分企业的研发投入和非处方药品的质量。


基于此,张伯礼建议:一方面,鼓励普药转为OTC药,退出医保目录,市场定价,药店销售,这样便于百姓购买使用,有利于OTC推广使用,也支持企业良性发展。


另一方面,大品种中成药要借助现代科技提升质量,推进临床循证研究,提供高级别临床证据,同时说清楚作用机制,以提高产品销售额,形成新质生产力。


目前,中成药品种在国家医保目录中占据较大比例。2024年医保目录调整后,国家医保目录内药品总数为3159种,其中西药1765种、中成药1394种、中药饮片892种,中成药占比超44%。过去几年,医保在加大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力度,医保目录内中成药从2017年的1238种增加到2023年的1390种。


此外,国家医保局发布的《2023年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快报》显示,2023年,全国通过省级医药集中采购平台网采订单总金额12793亿元,比2022年增加2178亿元。其中,西药10224亿元,中成药2569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以来,部分中成药因疗效和安全性不确切受到质疑。张伯礼提到,医保药物目录要充分考虑药品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确保纳入目录的药品是临床必需,此外应充分考虑中药特点,优质优价,将OTC退出的资金用于支持大品种进入医保目录。


全国人大代表卢庆国:规范中药集采带量模式优化分配机制


自2018年国家实施药品集采后,药品集采在缓解患者用药负担、减轻医保基金压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中成药集采带量模式中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如中标价格与采购量之间缺乏明确的对应规则,医疗机构在采购过程中更多地选择价格较高的药品,而低价中标药品因医疗机构掌控选购权,缺乏有效的采购量保障机制,难以实现预期的采购量。现有的采购策略未能充分发挥集采优势,这导致即便是在集采背景下,某些药品的价格仍然偏高,影响了患者的治疗费用和医保费用的有效降低。


卢庆国呼吁:制定中药集采政策时,明确规定中标价格与采购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确保低价中标药品能够获得充足的采购量,实现规模效益并促进成本效益的提升。同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药材市场的变化适时调整采购量和价格,保持政策的灵活性和有效性。此外,为进一步降低治疗费用和医保费用,要求医保定点社会办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等优先采购同组内日均费用最低的集采中标药品,提高集采药品的实际使用率。


全国人大代表石聚彬:推动药食同源功能性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药食同源功能性食品产业快速发展,但研发创新不足、标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制约了其向更高水平迈进。”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好想你董事长石聚彬表示,作为健康食品企业的掌门人,他对如何解决食品产业发展中的难点和堵点保持高度关注。


石聚彬认为,药食同源理念源远流长,在传统中医理论中,许多食物兼具药用价值,既能提供营养,又能调理身体机能。如今,将药食同源食材应用于功能性食品开发,契合了当下消费升级的大趋势,已经成为食品产业新的增长点。这一产业的发展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更为解决慢性疾病高发、老龄化社会健康保障等问题提供了新路径,市场潜力巨大,有望在大健康领域掀起新的浪潮。


不过,在石聚彬看来,我国药食同源食品产业发展中也存在“短板”:第一是加工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比如超微粉碎技术,它的高能耗和有待提升的工艺参数适配性,制约了行业发展和整体生产效率的提升。第二是加工标准、质量标准、检测认证体系等多个环节标准尚未完善。


然而,在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日益凸显,石聚彬建议大力推动药食同源功能性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在研发创新方面,石聚彬建议设立药食同源食品技术研发专项基金,加强功效作用物质基础研究,阐释药食同源食品的功效物质基础,明确其成分种类和理化性质。重点扶持超微粉碎与破壁技术、高效萃取与浓缩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项目;设立协同创新平台,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与药食同源食品生产企业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加速技术成果转化落地。


在人才培养方面,石聚彬建议高校设置对应专业课程,大力培养横跨食品科学、中药学、营养学等多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助力产业向高端迈进。

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石聚彬建议加快完善标准体系,规范生产工艺标准,出台药食同源食品生产工艺规范指南,从原料采购、加工流程、质量控制到包装仓储,全方位细化标准要求;制定药食同源食品活性成分检测标准,明确各类产品中有效成分含量范围、纯度要求。


对于当前中药材种植端与食品加工端存在标准脱节问题,石聚彬表示,可以通过产业链整合,建立数字化平台打通上下游数据,实现“从田间到车间”全程可控。


此外,石聚彬还建议加强药食同源功能性食品的科普宣传和知识普及,提高国民对其功能性的科学认知和正确的食用方法,建立健康的消费市场和社会环境。


全国政协委员冷伟青:用高科技赋能中药追溯体系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上实集团董事长冷伟青说,可以用高科技赋能中药追溯体系建设。她坦言,当前我国中药追溯系统主要采用线下纸质记录、线下加追溯系统等管理模式,影响数据的精确性和完整性,对科学监管带来较大挑战。


“用人工智能支持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实现追溯系统数据统计分析、风险预警、科学监管等功能;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中药材种植、采收、加工、生产、流通、使用等关键信息的监控和记录;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传输与储存,防止追溯信息泄露、非法获取及篡改。”冷伟青说,提高中药追溯体系效能,将有助于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发展,促进中药走向世界、造福人类。


全国人大代表樊振:加强种植管理,保障中药材质量


“今年两会,我将继续关注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全国人大代表、通用技术中国医药所属天方药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樊振表示。


2024年,樊振代表深入多个中药材种植基地,实地考察了中药材的种植、采收、加工等环节。通过与种植户、企业负责人交流,以及走访多家中药饮片和制剂生产企业,了解当前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的整体目标和各项指标稳步推进,中医药的发展环境、服务体系、防治协同、可及性和民众的健康素养等都得到了极大提升。”樊振表示,“面对日益增长的需求,如何解决中药原料性状不稳定的问题,如何通过数智化手段解决中药种植的周期性和道地药材资源的保护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走访调研中,他发现,当前中药材种植存在规范化程度不高的问题。部分中药材种植以散户为主,缺乏统一技术规范,导致药材质量参差不齐。对于道地药材的保护力度也略显不足,一些道地药材产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道地药材资源面临枯竭风险。此外,对于生态种植模式的推广力度也有待加强。


樊振代表认为,应加强中药材种植管理,保障中药材质量。一方面,应大力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制定和完善中药材种子种苗、种植技术、采收加工等标准规范,推进道地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另一方面,应加强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中药材种植、加工、流通、使用全过程追溯体系。此外,还应加大中药材资源保护力度。开展中药材资源普查,建立濒危中药材资源保护区,促进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


全国人大代表秦凤玉:保障中药材供应链安全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亳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秦凤玉建议,将全国中药材供应链(亳州)中心项目纳入国家有关规划,更好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保障中药材质量安全,稳定中药材市场供求。


“亳州目前是全球最大的中药材交易中心、价格形成中心。”秦凤玉表示,立足亳州中医药发展现状,亳州当前正在推动全国中药材供应链(亳州)中心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全国中药材贸易物流枢纽(含中药材交易互联网平台)、全国中药材战略储备供应基地、华佗中医药大模型等。若该项目能纳入国家规划,可实现国家层面战略规划整合,形成更多系统性、战略性试点经验,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更多示范。


秦凤玉称,建设全国中药材供应链(亳州)中心项目,首先将保障中药材质量安全。当前,亳州正与中国中药协会、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机构合作,建立覆盖市场建设、产品质量、技术支撑、衍生服务、国际对接等5个方向标准体系,制定中药材仓储物流标准、地产中药材标准、花草茶标准等。同时,当地还将建立亳州市中药饮片生产信息化追溯系统,汇集中药饮片采购、生产、质检、仓储、销售、发运等环节的关键信息,实现中药饮片全周期监管。目前,全市使用追溯系统饮片生产企业已达210家、占比95%,可追溯中药饮片品种超1000种。目前,该做法荣获国家“2024年药品智慧监管典型案例”。


同时,秦凤玉认为,该项目的建设将对稳定中药材市场供求产生积极作用。当前,人民群众对中医药产品需求日益强烈和多元,中医诊疗等需求逐年上升,对价格稳定、质量上乘中药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在需求端呈现爆发式增长的同时,供给端的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2024年以来,多种中药材价格出现大幅波动,给种植户、药企和消费者带来影响。


秦凤玉介绍,亳州将在全市现有310万立方米中药材仓容基础上,再建设常温仓、低温仓、冷藏仓库容150万立方米以上,兼顾平急两用。


“这将能进一步完善国家中药材应急储备,有效保障供应链安全。同时,有利于稳定中药材市场供求,平抑中药材价格波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秦凤玉说。


分享